对《关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升级的提案》的答复
杨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步伐,推动产业升级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关注科技创新及产学研合作工作。您在该提案中提出,我市企业应该以认真学习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契机,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产学研合作之路,积极与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姻,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您还对加快产学研合作创新步伐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刻剖析,为加强产学研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这些都对今后我们开展产学研工作,努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市科技局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程来抓。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引进高端人才,组织合作项目,集成攻关创新,提升了企业创新力,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过努力,我市现已初步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支撑、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形成了企业自主、政府指导、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产学研合作形式不断丰富,产学研合作在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成效已然凸显。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院地合作机制,形成有效工作体系
目前,丹东只有一所本科院校,人才相对匮乏。因此,提升企业创新力,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依靠国家级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实现协同创新。2011年4月17日,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签署了新一轮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共建中国科学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丹东中心,组建院地合作办公室,我市专人负责与中科院全面合作。沈阳分院派遣一名副研究员专门为丹东市指导服务,双方共同结成院地合作工作队,构建起“搭建合作平台、引进人才团队,转移转化成果,提升创新能力”的有效工作体系。
二、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交流,构建高端人才聚集地
高端人才的引进,需要有效的活动载体。一是与中科院协商,在我市创办了“鸭绿江之友”院士专家联谊会。联谊会由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院士专家们组成社会团体,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顾问团和高端智库。自成立以来,已先后邀请46位两院院士、33位农业信息化工程、仪器仪表、纳米科技、材料科学及采矿工程等知名专家入会,他们被市政府聘为发展咨询顾问。二是根据丹东产业和企业技术特点,沟通协调了中科院30多家研究单位,建立了“丹东产学研合作专家库”,已有100多位专家与丹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成了中科院24家研发单位与丹东56家企业开展项目合作81项,正在开展或签约合同、协议61项,实现合同金额5255万元。一些项目对我市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市科技局积极帮助我市重点企业联络院士专家,促成企业与国家高端人才进行科研交流与技术协作,相继建立2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吸引近50位院士专家及多名院士专家助手、团队成员为我市企业发展服务,形成了支持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科技集团军。二是探索建立区域性、综合性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通过分行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创新资源与生产要素资源,实现优势互补,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联合攻关、共同研发重大装备和关键技术,推动相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已组建凤城增压器、辽宁智能仪表等6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如辽宁凤城增压器技术联盟已吸引80多位教授级专家到联盟内企业研发攻关,申请专利50多项,自主研发新品种600个,集群产值从20亿元增加到120亿元,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组织开展大型科技合作活动,提升对接效果。对我市150户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技术需求征集,组织带领企业到全国有实力的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开展点对点对接洽谈活动。去年利用科技列车丹东行以专家回访活动,共组织了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科普教育、知识产权保护等15个领域的127名行业专家组成的20个科技特派服务团,深入我市各县(市)区乡村、社区、学校、企业开展专题讲座、技术咨询、项目对接、医疗义诊、科普宣传、公益电影放映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服务活动。11月19至20日,来自全国工农业领域的20多位专家再次汇聚丹东,开展了为期2天的“科技列车丹东行”专家回访活动。在这两次活动中,我市共获赠科技物资价值近百万元,专家举办各类专题巡讲报告会16场,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讲座34场,实地深入有技术需求的本地企业109家,或外专家现场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410余项,达成实质性合作项目18个。四是充分发挥市科技情报所、仪器仪表工业技术研究院、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的作用,整合科技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搭建服务平台,培育核心业务,积极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推介、技术推广、成果对接、科技培训、项目申报等各类科技服务。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工业产业集群,针对产业集群需求,不断推进专业研发中心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服务功能的完善、扩充,建成一批省级平台。
四、依托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快速建设
2012年,省科技厅、中科院沈阳分院和丹东市政府经过充分调研协商,决定在丹东高新区共建“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一个集应用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企业孵化、人才培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育成中心已见雏形。目前,已建成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的研发孵化大厦,先后引进中科院11个研究院所的13个项目入驻中心并注册成立了新的企业,进行研发孵化和企业育成。这些项目目前已申请专利48项,对外争取经费4571万元,已投入1581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200万元。初步形成了研发、孵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心的建设,对于我市引进高端人才,吸引中科院科技成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五、借助高校院所优势,联合争取国家重大专项
我市轻工业基础雄厚,传统仪器仪表、精密加工等产业具有较高的研发能力和产品水平。其中射线仪器产业已有40多年发展历史,我国80%的射线仪器生产企业集中在丹东。结合国家推动实施重大科学仪器专项,市科技局摸清全市仪器仪表产业关键性、共性技术难题,多次建议相关院士、专家向科技部推荐我市仪器仪表产业及企业,多次邀请高校院所的专家来丹考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学仪器专项计划。自该计划实施以来,我市就承担了5项(全国支持200多项,辽宁省仅9项),获得国家经费支持达1.3亿元,丹东奥龙射线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的多模式X射线层析成像分析仪项目,一次性获得专项经费2646万元,项目研发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与进口仪器相比性价比更高,此项技术打破了欧美国家对国内同类产品市场的垄断。
六、实施顶层设计,着力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
完善本级科技计划立项程序和管理办法,营造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的公平竞争环境。市直有关部门通过本级及上级的科技攻关与产业化、高新术产业化、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示范、技术改造等计划体系,重点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突出加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培育和扶持。通过顶层设计有效引导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加大投入强度。通过实施百户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创新示范亿元企业培育工作、百项重点新产品的研制投产、百户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工程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力。创新产品增强了企业竞争能力,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您提案中建议,结合本局工作职能,继续加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突出重点,统筹推进,使产学研合作成为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优化发展的高效加速器。一是继续提升和完善育成中心功能,加大项目引进力度,规范管理和运行模式,让院地合作更好地推动丹东经济发展。二是加快建设新型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要按照总书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要求,真正从产业链的角度找准科技创新工作的着力点,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三是抓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产学研一体化提供人才支撑。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人才培养、流动、使用、评价等环节上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多种方式引进域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研发团队;要把人才培养融入到创新活动中,依托各类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和平台建设,推动一批科研骨干在科研实践中锻炼成长,打造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为丹东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四是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利用全市重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创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构建一批产业创新最活跃、高端创业资源最丰富、孵化服务功能最完善的众创空间,最大限度地推动创新企业成长、创新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流动、创新业态发展的便利化。五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制定扶持鼓励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和个人申请专利的积极性,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专利人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
希望您继续监督、指导我们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使产学研工作真正成为提高我市企业创新能力、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主办单位:丹东市科技局
2016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