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提案答复

对《关于推进丹东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4/6 14:52:00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丹东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浏览:()

张双凤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丹东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议非常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只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才能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只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才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市将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发展。

  一、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

  农业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推动作用,已成为加速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拥有各类农业科研推广机构346个,其中省属3个、市属25个、县区47个、乡镇271个;全市科研推广人员3000余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000多人,据统计有正高职称的占农业科技人员总数的5%,副高职称的比例达13%,中级职称的比例近50%,农业科技发展骨干队伍基本形成。我市围绕小浆果、蔬菜、水稻、板栗、中华蜂、食用菌、林蛙、海淡水养殖、生猪、养鸡等10个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科技创新,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粮食高产创建、设施蔬菜“菜篮子”工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畜牧标准化养殖示范区等工程创建活动,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发展,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建设,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我市现代农业建设。

  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粮食实现“旱灾不减产”,产量再次突破百万吨,达到103.5万吨。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47万亩,建设国家级万亩高产示范区31个;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肉蛋奶产量达到54.4万吨,增长2%。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草莓、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近2万亩,新建特色精品示范基地8个、省级现代设施农业小区6个。建设丹东奥达牧业、宽甸森源绒山羊养殖厂等省级规模生态养殖场和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2个。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认证面积比重达到74%,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率达到65%。市、县、乡三级监管网络进一步完善,丹东市和东港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通过了计量和机构 “双认证”,乡镇监管站达标率达到74%;市级畜产品安全检测实现兽药、饲料、畜产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监测全覆盖,3个县级检测机构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农业产业化发展6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大项目完成投资73.6%。新增的10个投资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新增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10户,亿元以上5户,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30户。新增省级出口示范区1个,宽甸淡水鱼省级出口示范区升级为国家级出口示范区,至此全市省级以上出口示范区达到6个。全力推进3个亿元以上农业大项目。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000余期次,惠及农民30万人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90项。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建设,全市资质3000万以上的种子企业由5家发展到6家。积极开展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和特色农产品优良品种培育,种植业良种推广普及率达到98%以上;畜禽优良品种饲养比重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3%,其中水稻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95%,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我市农业取得的长足发展,归根到底是科技进步带来的。

  二、我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未能显现。我市的农业科研成果主要出自科研院所,而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涉农企业,大多数没有研发机构,科技力量薄弱,缺少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影响了转化率。对有重大科研成果、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缺乏包括奖励在内的各类激励政策,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农技推广体系不尽完善。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第一线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在编不在岗、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严重,据统计在编不岗的比例达44%,非农业专业人员多达38%。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难以开展。市县配套投入、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导致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农民科技需求、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在一些地方,部分领导对农业科技工作重视不够,加上财政困难,致使推广体系发展不平衡。

  第三,农业科技发展投入不足,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引进消化、试验示范和推广转化等方面立项少、资金小、经费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业科技发展。

  第四,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科技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生产一线农技人员待遇低、职称低,缺乏对人才的吸引力,导致基层农技队伍后继乏人,现有基层科技人员中35岁以下的仅占26%,存在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三、大力推进我市农业科技发展

  (一)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促进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的有机结合,加强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联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大力扶持科技创新型涉农企业,鼓励企业自主研发产品和技术。对有重大科研成果、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制定各类激励政策,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一是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攻关。依托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继续与省市级科研院所合作,组织科研攻关队伍,加快针对阻碍我市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的研究攻关,加快培育优质高效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加快品种更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改良技术、转产转型、生态环保无公害种养殖加新模式的研究等;加大政策引领及资金投入力度,多措并举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良种场、示范场、农事企业等单位深入推进基础设施、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推广能力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基础实力、创新能力和转化效率,进而提升我市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培植科技型农业企业。跟进扶植一批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组织申报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部门制定科技型企业认定标准,出台认定条件和办法,并组织认定,为创建农业高科技企业打基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科技创业开展直接融资,农业科技专利质押融资业务,引导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投融资体系。

  三是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大量聚集在农业企业生产、工程开发等环节的创新型人才,帮助树立扎根农业经济主战场,服务三农发展的理念。通过优惠的项目资助、成果转化、创业服务等措施引进高端农业科研人才,发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各类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资源优势和主渠道作用,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四是强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学科技、用科技、支持农业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积极开展“三品一标”的申报和认证,推进全国著名商标和知名品牌创建工作。加强自有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农业科技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运用能力,专利技术保密能力、驰名商标开发能力。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管理、资金形式投资入股,推行股权激励。对农业科技人员在职称评聘、荣誉评选上给予倾斜,对于做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科研单位,进行有效的激励。通过进修深造、联合培养、人才引进等方式加强人才培养;通过项目支持,把各类人才推向农业科研、推广和管理岗位,立足实践培养人才。

  (二)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近年来,围绕“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我市筹措安排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重点支持农业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公益类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等方面。今后将继续努力争取国家及省现代化农业发展资金,千方百计筹措财政资金,重点对农作物、渔业、畜牧业、林业产品的育种创新、品种测试、新品种展示示范等加大投入。推进各县搭建政府投资农业平台,集中力量推进东港草莓、凤城板栗、宽甸人参从生产到加工和销售全产业发展,逐步打造成为省内乃至全国一流的产业集群,带动县域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一是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在农业科技引进消化、试验示范、推广转化、科技培训等方面,增加项目、资金和经费,促进我市农业科技发展。丰富金融产品,特别是涉农金融单位加快创新符合农业科技企业特点的贷款产品,在风险守口可控的前提下,从贷款、贷款程序及利率等方面为企业量身打造产品、给予便利。

  二是与相关部门协调扩大相关金融机构,特别是县域金融分支机构业务授权,不断提高存贷比和涉农贷款比例。引导各银行机构将信贷投放重点向现代化农业科技发展方面倾斜,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发挥资金效应,向重大科研题目公关重要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技术推广倾斜。

  三是引导我市小额贷款公司、投资担保公司及基金公司,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积极引入外部资金,会同相关部门引导推动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科技经纪人等社会力量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构建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特别是农作物种业的社会化投入机制,切实增强我市现代种业的投入规模,不断做大做强。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企业运用证券、票据等工具融资,鼓励农业科技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

  (三)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继续实施好《农业技术推广法》,全面抓好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界定、管理体制、人员编制核定等工作,配齐配强农技推广队伍,落实好经费保障,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同时,积极扶持、支持各级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鼓励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推动农技服务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完善推广体系。抓好农业推广人员聘用制度、推广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培训制度和多元化推广制度建设。特别是做好乡镇基层推广机构改革,实施区域建站与属地综合建站并存。同时搞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保障办公用房、仪器采购,明显改善服务设备条件。组织农业科研、推广部门通过科技扶贫、科技下乡、科普进村、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等活动,促进农业科技人员与种养殖户对接,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服务指导。健全县有专家组、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

  二是抓好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着力改善我市农产品市场价格低、经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重点开展新品种引进及新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加大成果转化应用,每年向农民推介新技术新品种90项左右。加强品种、技术引进开发研究,重视病虫害、疫病防控,创建地方品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四) 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农业科技发展

  近年来,我市整合农业科技力量,开展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县乡科技进步示范和科技扶贫等活动,创建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创建“一县一业”示范县为载体,做大做强东港草莓产业;以多家企业为龙头,建设万亩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国家和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为引领,辐射和带动周边渔业企业,形成了五大具有丹东特色的水产养殖基地;围绕“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产品无害化”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肉鸡产业示范区建设和绒山羊产业示范区建设。通过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了全市农业科技进步。为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今后将继续整合示范园资源,完善功能定位,集农业研发与推广、体验与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突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以农产品生产和开发为主线熟化核心技术,组装集成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延伸产业链条,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五)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内人才和国外智力,建立起年龄结构合理的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好农业科研、推广领军人物。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扎根基层和愿意到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予以政策倾斜。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坚持立足产业、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探索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培育模式,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农业科技和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是拓宽农业科技服务渠道。切实做好对从业农民的科技培训,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做到目标、任务、责任三落实。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挂钩,邀请专家开展灵活多样、多种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专项培训。进一步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完善信息化资讯体系,建立农产品资源库、专家信息库,打造现代农业信息网络平台,更加快捷有效地为农民提供包括科技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

  主办单位:丹东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2016年5月30日

版权所有:bt365备用网站 主办:bt365备用网站
电话:0415-2806290 邮编:118000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任何媒体上擅自转载和引用本网站内容

微信
移动版